(25.220, -0.21, -0.83%)今日入滬,三峽集團回歸武漢…央企遷出,北京產業“騰籠換鳥”
記者|王田
編輯|陶玥陽
今日(12月15日),中國船舶集團正式遷入上海;同月,中國電子也已南遷深圳。這為2021年央企總部離京畫上圓滿句號。
縱觀全年,今年準備遷離北京或在京外“落戶”的央企已達7家,相較此前兩年遷出一家已明顯提速。有專家對紅星資本局表示,未來北京三環內原則上將不再有央企總部,其二級單位“應走盡走”。
北京也被賦予了“新的使命”—— 11月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》正式發布,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對於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央企總部離京,將會給北京及各遷入地帶來哪些影響?這是否是北京“騰籠換鳥”的機會?
離京總部探訪:尚未全部搬離,騰退大樓另有他用
紅星資本局梳理,今年已有7家央企準備離京或在京外“落戶”,包括(25.470, -0.11, -0.43%)網絡集團、中國中化控股集團、中國華能集團、中國電氣裝備集團、中國三峽集團、中國船舶集團、中國電子。
但如果不算直接京外落戶注冊的,真正從北京遷離的隻有三峽集團、中國電子、中國船舶以及中國華能。近日,紅星資本局實地探訪了這幾家央企目前的搬離進度。
作為今年***提出搬離北京的央企,9月26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在武漢召開的搬遷大會頗受外界矚目。
探訪過程中記者發現,搬遷並非“一蹴而就”,目前總部大樓多個樓層仍有人辦公。而與集團總部一條馬路之隔的二級企業——三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,目前已除去公司商標logo,辦公樓內也依然有人辦公。
三峽集團二級單位原址,logo已去掉
新總部也有動作,12月7日,長江三峽投資(湖北)有限公司在武漢市江岸區成立。天眼查顯示,長江三峽投資(湖北)有限公司為長江三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子公司,注冊資本為20億元人民幣。
有知情人士告訴紅星資本局,目前三峽集團內部就搬遷事宜召開過啟動會,但還沒有完全搬過去。“各個央企的準備工作都不同,有的是分批搬離;有的是先動員,再準備,然後一塊去。”該知情人還表示,一般都是全員搬離,但北京也會留下少部分的單位和員工,很多對接事宜還需要北京留人辦理。
中國船舶集團北京總部
中國華能集團的搬遷也已提上日程,有中國華能的員工向記者透露,華能的離京時間表定在了2022年。其官網顯示,8月6日,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、董事長舒印彪與河北省委常委、副省長,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、管委會主任張國華在雄安新區舉行會談,就支持雄安新區發展、高質量推進搬遷工作、加強相關領域合作等深入交換了意見。
央企總部撤離後,那些空置著的大樓將作何用?前述知情人表示:“地段比較好的大樓會優先騰給三環外的政府機關使用,還有一些改造後會作為綜合商業體出租。”中國電子的員工也告訴記者,屆時總部的樓會由其他單位承接,具體是哪些單位還不好說。
央企總部加速離京 留在北京重要性顯著下降
有央企員工向記者分析,央企總部離京主要是為疏解北京主城區的交通、生活等方麵過於擁擠的問題,“因為央企及其子公司一般地段較好。”
記者采訪了解,一般央企總部人員從幾百到上千不等。那麽疏解少數人,會對解決北京擁堵問題起到多少作用呢?
“央企總部雖然員工人數不多,但影響很大。”國企改革學者、國資委新聞中心首席專家李錦進而對記者解釋,總部作為首腦機關,下級單位可能多達上百個,來總部開會勢必會給北京交通帶來壓力。“總部一旦遷出,疏散功能還是很明顯的。”
但對於各個總部的在京員工來講可能“很難抉擇”。有員工對紅星資本局表示:“這涉及到很多人安家、孩子轉學等問題,很複雜。”但如果不願離開北京,可能就要考慮離職,“目前準備先試試兩頭跑”。
事實上,央企總部離京並非“臨時起意”。
2014年,***明確了北京作為“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國際交往中心、科技創新中心”的四大核心功能,明確提出“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”的政策導向,意味著北京的產業結構將迎來重組。
2015年,北京市發改委明確提出了“禁止京外中央企業總部新遷入”,城六區“嚴控其他總部企業新遷入或新設立”。紅星資本局查詢發現,這一年,全球500強企業裏,中國共有100家,其中北京就有52家,蟬聯全球各大城市榜首,北京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500強企業“總部之都”。
如今,北京500強企業數量依然拔得頭籌。根據2021年《財富》世界500強榜單,中國共有143家企業上榜,其中北京共有60家,再次高居世界榜首。
梳理後不難發現,北京的500強企業大多都是國企或者央企。央企過度紮堆北京,央企二級單位,如財務公司、承包公司、研究院、培訓中心等也匯聚於此,帶來很多弊端。
“首都聚集這麽多資源,大而無良、大而無序。”2015年時就有專家提出,大型央企總部外遷,對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作用巨大。
央企總部外遷正式拉開序幕,2014年到2018年,每隔兩年就會有央企遷出北京。但在2021年,這個速度看上去明顯加快許多。
今年7月30日,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,針對率先啟動的高校、醫院、央企總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,製定具體實施辦法,進一步明確年度重點工作和時間表、路線圖,“成熟一個、實施一個,成熟一批、實施一批”。
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對紅星資本局表示,今年的密集外遷,一方麵是新組建央企在總部選擇上,可以重新考慮布局,從而可以將新總部根據新要求進行布局;另一方麵,對那些老央企來說,經過多年謀劃,而且國務院國資委也在大力推動,所以今年的外遷數量也就相應較往年偏多。
“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,央企總部繼續留在北京的重要性已經顯著下降;相反,更進一步靠近市場、靠近資源、靠近企業的核心能力資產,對央企總部選址的影響日益突出。”劉興國指出,央企總部在京有曆史遺留問題,早期央企需要爭取更多行政資源的時代,這一布局是合適的。“但目前環境中,企業發展更多是靠市場資源,是靠自我核心能力,顯然繼續將總部遠離市場、遠離核心能力資產布局在北京,已經沒有必要。”
北京割離央企總部
下一步瞄準“科技創新”
央企離京的步伐還在加速,有中國華能的員工表示,所謂搬走,不僅僅是總部,而是總部及絕大部分的在京單位(不論幾級)。“以華能為例,不僅長安街,除北京熱電廠外所有在京單位全部搬去雄安。平均算下來,一家央企疏解走,可以直接帶走大幾千名員工。”
可以預見,未來在京央企將會逐批搬離。“未來二級公司都是應走盡走,分階段實施。”李錦指出,一個央企總部普遍都是幾百人以上的規模,大的企業二級公司也要有幾萬人。
盡管二級公司沒有明確的撤離時間表,但李錦認為,***終達到的狀態,原則上三環內不再有央企。
劉興國指出,央企總部的搬離,肯定會給北京市財政收入帶來負麵影響,會直接導致財政收入有所下降,不過影響也不會太大,且為短期。
長期來看,央企總部遷出對北京GDP的影響有限。
梳理數據得知,2014年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大幕開啟後,北京市的GDP體量與增速相比上海沒有明顯下降。2015-2017年,北京GDP總量/上海GDP總量的比例穩定在90%以上。近三年,該比例顯著提升。今年各省市前三個季度的GDP排名中,北京與上海的GDP差距進一步縮小,總量占比上升到96.39%。
有專家分析認為,近些年傳統製造業為主的企業遷出北京,並未明顯影響先進、高端製造業的發展,反而為高附加值的高精特新、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、高活力的初創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成長空間。
北京不再留有央企,指向北京將要調整產業結構。“北京肯定需要考慮引進發展新的產業,來填補央企總部搬離可能帶來的影響。”劉興國表示。
如今北京也正在積極布局,上個月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》發布,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引擎的目標。《規劃》中明確,到2025年,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,建設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。
割離央企的北京將被賦予“更高使命”,《規劃》提到,要圍繞服務***重大戰略,聚焦“卡脖子”技術攻關和戰略科技力量,充分體現“北京擔當”。
當下央企的遷出,對北京正好是個“騰籠換鳥”的機會。李錦表示:“北京要趁這個機會調整轉型,優勢產業應該抓住機遇,重新組織產業鏈。”
央企落腳瞄準“三城一區”
大企業推動大城市轉型
離開北京的央企,將在何處落腳?從近年央企總部的遷移軌跡來看,一部分央企總部向雄安新區集中,而另一部分則是靠近相關產業前沿地區,包括上海、深圳、武漢等地。以今年離京的7家為例,雄安作為主要承接地,有3家央企入駐;剩下則是上海2家,深圳、武漢各1家。
雄安作為未來央企總部的新高地,早就有明確的時間表。2020年1月,國務院批複《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製性詳細規劃》,其中提到,2022年的建設目標包括京、冀密切協作,完善承接疏解政策,確保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落地。
今年1月底,北京市就在“十四五”規劃中提出,推動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轉移,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業單位、總部企業、高等學校等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。
不少分析人士認為,這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,未來雄安新區將成為央企總部的新高地,重點是形成科技創新的規模效應。
雄安之外,李錦對紅星資本局表示,央企總部選取落腳點主要看市場經營需要,“從經濟角度考慮,也是根據各種市場要素,包括人才、產品、技術、原料各種因素去考慮。”
“關於落腳點的選擇,或是為了接近市場,或是為了靠近核心能力資產。”劉興國也認為,更多應該是選擇了靠近核心能力資產,這有助於強化總部對核心能力資產的管理,從而更好促進企業綜合競爭力提升。
而長江三峽集團和中國船舶集團的搬離則多了些“回家”的意味。
而就曆史發展而言,上海本就是中國船舶工業的發源地和中國造船業的重鎮。同時,中國船舶集團在上海及華東地區擁有眾多企業和科研機構。而長江三峽集團,1993年為建設三峽工程而設立,總部也在湖北,後遷入北京。
而央企總部的遷入,對遷入地有各種利好。李錦認為,大企業能帶動城市發展,不管是從產值、稅收、還是就業機會方麵來講,都有助力。“中石油一個企業的營收就超萬億,這已經超過了好幾個省的產值。這種級別的企業對整個城市現代化轉型都會起到很大作用。”
劉興國稱:“一方麵,央企總部遷入會直接帶來稅收的增長;另一方麵,央企總部的遷入,也可能會伴隨該央企其他業務也遷入該地,從而帶來相關方麵的收入增長。此外,央企總部的遷入,或許還會拉動相關產業向遷入地聚集。”
三峽集團印證了這一點,宣布回武漢後,三峽集團為湖北帶來了“大禮包”—— 湖北省政府與三峽集團簽署《共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合作協議》,謀劃新增投資項目3000多億元,涉及到六個方麵的合作。
責任編輯:梁斌 SF055
【來源:紅星資本局】